找到相关内容81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

    无可名状,它却并未离开世间万象,世间万象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份,因此,禅宗慧能大师就说‘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’,佛教的目的讲空,是空去我执的烦恼及法执的所知,并...真实。  三、烦恼障智净所行真实:是指出世圣者以解脱智所证的真实,这又分二类:一是小乘圣者声闻缘觉所证的我空真实。二是大乘圣者所证一分法空的真实。  四、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:是指大乘圣者正遍知觉所证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4664444.html
  • 浅谈发菩提心

    由此可知,发菩提心和守持净戒的功德是无量的,不可思义的,故,《华严经》云,发菩提心,守持净戒就如同太阳一样,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清除自他黑暗的所知,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,能清除热脑的烦恼,进而成就佛果...

    演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0966121.html
  • 永明延寿对九识学说的态度

    希有,于今世尊所转法轮,无上无容是真了义,非诸诤论安足处所。”[6]作为唯识系重要经典的《解深密经》指出了小乘和大乘空宗未了义、大乘有宗乃是究竟了义的佛教发展史。 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烦恼所知,获得无上觉悟。从小乘到大乘空有二宗的发展,就是断除烦恼所知的彻底程度的发展。  《成唯识论》卷九云:“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,及彼等流诸随烦恼,此皆扰恼有情身心,能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074083.html
  • 生命究竟的意义

    两种障碍:粗糙的烦恼和微细的染垢(所知)。 10.参加禅修课程和修行,不单是为了要有健康的身体,甚至也不是为了内心短暂的安宁,而是要获得内心的恒常安宁,从烦恼和妄想中完全解脱。 11.当内心止息...道有十个层次(或十地)。当你成就见道时,有些障碍就会去除;到了修道,可以去除更多的障碍。 13.当菩萨成就波罗蜜多乘的八地时,就完全去除所有的烦恼。 14.藉著心的修持到达九地和十地,菩萨甚至可以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2075204.html
  • 问:礼塔、绕塔、建塔的功德

    礼塔 礼塔,即是以恭敬之心礼敬佛塔,即使是简单的顶礼,或是洒扫、供养等,皆能累积深厚的福缘。甚至即使是我们只在心里,对他人建造塔的功德生起一点点随喜之心,都能获得无量的功德。 《无垢光所问经》云:即使是梦到佛塔、看到佛塔、或是听到佛塔上的铃声,甚至鸟儿、苍蝇被佛塔的影子遮到,所有的恶业、烦恼所知,包括五无间罪等都得以净除。 绕塔 佛塔是威力强大的圣境,甚至连无心地绕塔一周,都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1678134.html
  • 随笔禅话——不要“痴迷”

    不要受外界物欲的污染就行啦。   谈“所知”   佛家常用一句话:“所知!”不少人对这句话理解不透,甚至误解它的真实义;如果真正懂得了它的含义,可谓“受用不浅”;它是通向真理的一座桥梁。   所谓“所知”。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东西越多;越是障碍。这话怎么解呢?俗话说,“先入为主!”人们往往首先接受了某些理论或知识,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依据,从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和判断客观的标准。最常见的事例:譬如...

    秦孟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3180252.html
  • 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了义疏》序

    真如出所知,大悲般若常所辅翼,由斯不住生死涅槃,利乐有情穷未来际。”所谓无住处涅槃,令于二边俱不住故。《法华经》云:“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。&...若是佛母,大悲是佛祖母。”行莫妙于般若,学莫精于唯识。烦恼生自所知,生死由于分别。清净居士以唯识妙义巧解般若,圆通性相,离言悟意,无分别智证得转依,可谓直指奘师心法矣!   法性绝言,有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1084342.html
  • 谈谈僧人“再教育”

    ,与佛门四众弟子似乎“格格不入”,这些洋博士和尚自有“所知”,走上“孤芳自赏”的境地。   我认为,台湾、香港、中国大陆各大寺院主办佛学院或僧伽学院足够了,祇要办得认真些,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弘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4885072.html
  •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佛教因缘

    ”,在哲学上,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。在他看来,“佛法本来不是宗教”。章太炎说:“试看佛陀、菩提这种名号,译来原是‘觉’字。般若译来原是‘智’字。一切大乘的目的,无非是‘断所知’、‘成就一切智者’,...

    佚名

    |众生|华人佛教|国学大师|章太炎|思想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4553486526.html
  •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佛教因缘

    ”,在哲学上,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。在他看来,“佛法本来不是宗教”。章太炎说:“试看佛陀、菩提这种名号,译来原是‘觉’字。般若译来原是‘智’字。一切大乘的目的,无非是‘断所知’、‘成就一切智者’,...

    南京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44286662.html